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十年之功:“阿育王塔之王”保护修复记
来源: | 作者:hnhlgjjt | 发布时间: 2020-08-24 | 7664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报恩寺遗址所在——南京中华门外古长干里,是南朝寺庙的发祥地和江南的佛教中心。三国东吴孙权建江南首寺——建初寺于此,供奉“感应舍利”,长干里遂崇称“佛陀里”,江南大地自此佛法兴盛。永乐帝以“宫阙规制”建造的大报恩寺,为明代金陵三大寺之首,下辖百寺,其规模气势可谓登峰造极,被誉为“皇家佛堂”。寺中的琉璃塔更因其壮观精美无伦,被誉为媲美古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的“中古世界七大奇观”。

2008年11月,在大报恩寺遗址处发现了其前身长干寺地宫,在这座保存千年而未坏的地宫中,出土了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的“七宝阿育王塔”。

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塔高1.1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是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也是中国出土的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阿育王塔。鎏金七宝阿育王塔为单层塔,其主体结构从上至下由塔盖、塔身和塔座等三部分构成,与在中国发现的其他阿育王塔结构差异颇大——银鎏金外表下,是一层木质框架,或称木胎,其实质为一座木塔。

因木胎在长久的地下埋藏环境过程中,其材质已严重劣化而呈饱水状态,为防止木胎失水过快造成阿育王塔的损坏,保护工作者先后对塔体表面外张部分、塔刹部位脱落、断裂相轮及塔身木质胎体部位进行了物理加固。展室环境严格按照地宫环境指标设置,确保阿育王塔存放的展陈环境与埋藏环境的偏差尽量小,定制了密封充氮的玻璃展示柜,灯光、温度、湿度等按照出土时地宫内的微环境设置,尽量避免阿育王塔在展览器具内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

尽管如此,自2008年11月底阿育王塔出土至2009年10月,在近一年的展览时间里,阿育王塔还是出现了明显的干缩病害,其中一处收缩开裂缝隙宽度达3.3厘米之多。木胎严重的收缩变形导致阿育王塔的支撑结构岌岌可危!在此情况下,受南京市博物馆委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开展了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润胀复原研究工作,并随后编制了“阿育王塔润胀复原保护方案”,针对严重开裂、扭曲及变形的木胎开展复原攻关研究,探索研发适用于干缩檀香木润胀复原的保护技术,以期复原后的木胎与鎏金银箔及宝石组合再度重组,恢复出土原状。随后,该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于2014年启动了保护修复工作。

针对这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保护任务,为慎重起见,项目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数百次的模拟实验,克服试验样品缺乏、无经验可借鉴等困难,针对檀香木木胎复原涉及的再饱水润胀复形、脱水定型、粘接加固、组合复原等关键技术、工艺环节展开了细节攻关,前后历时六年完成了全部的复原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复原效果,达到了预定的保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