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十年之功:“阿育王塔之王”保护修复记
来源: | 作者:hnhlgjjt | 发布时间: 2020-08-24 | 7682 次浏览 | 分享到:

日前由江苏省文物局组织召开的项目验收会通过的验收意见认为: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传统修复材料、工艺与现代保护技术相结合,有效解决了干缩变形阿育王塔木胎的复原难题,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及良好的保护修复效果,达到了预期的保护目标。保护修复研究中探索的工艺方法对今后解决我国此类木质文物的保护均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并建议举办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

阿育王塔保护修复前后效果

结构解体后的阿育王塔,其部件共有117块。经南京林业大学鉴定,除塔刹顶端插杆为水曲柳外,其余构件均为印度产檀香木。采用檀香木进行阿育王塔的建造是佛家供奉舍利子的最高级表现形式,通过檀香木特有的“洁净香气”可扫除瘟障。檀香木作为一种名贵木材,其质地坚硬、纹理清新、香气淡雅。经过千年地下埋藏环境的侵蚀,饱水状态的檀香木仍具有较高的强度,但木材组织中的水分必须脱出,才能保证展示的便利及展陈过程中文物的稳定。为此,保护团队开展了大量的木材病害诊断调研,从木材的外观形态到木胎的组织结构,全面梳理分析了木材表面存在的宏观病害如裂纹、裂缝、翘曲、扭曲、霉斑及粘附物等。结果显示:由于阿育王塔内檀香木胎自然干燥所致,四壁和底部木板都出现了明显的收缩变形,以其中一壁为例,原宽35厘米,收缩缝3.3厘米,收缩率近10%。部分构件如山花蕉叶、相轮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翘曲,扭曲、翘曲度大小不等,最严重的一片山花蕉叶其翘曲度达到了近20度。

阿育王塔存在的病害特征

对木胎脱水处理之前须进行专业的清洗,旨在将粘附在木胎表面的污染物(包括土质沉积物、腐蚀物及香料)、生物霉斑及深入到木胎组织内部的各种有害离子、可溶盐等去除干净,以达到去除杂质、避免可溶盐破坏的保护目的。

清洗脱盐采用的工具既有高科技的专业仪器,也有传统的手工设备,这样的组合手段能够更好的把污染的木胎通过“柔性搓洗”清洗干净,这种高科技组合传统手段的“柔性洗浴”不仅要把沾染物等污渍清洗干净,同时也要保证木胎表面“皮肤”的滋润完整,既不能过度清洗造成“青淤”,形成一块青一块紫的“大花脸”,也不能洗不干净。并且清洗过后能更适宜于“涂脂抹粉”,提高木材表面的浸润度及结合性,减少对下一步润胀复形处理的影响。

如何把已经干缩变形的考古木质材料恢复至原有形态,是整个木胎复原保护中的“瓶颈”。就像新鲜的苹果失水干瘪后,清水浸泡也无法恢复的道理一样,干缩木胎中,纤维素的结构改变后再恢复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考古实践表明,出土木质文物的饱水度越高就意味着腐朽的程度越高,木质组织的降解就越严重,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木质文物中任何程度的水分挥发都将导致收缩现象的产生。在木质组织水分“吸附—解吸”达到平衡之前,水分挥发越多,收缩程度越大。收缩变形后的木质文物,其携带信息丧失殆尽,失去了文物的基本价值。因此,如何使变形的木质文物恢复原状,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