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的复原,不仅使得一座埋藏千年的宝塔以强健的姿态再次屹立人间,同时,也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看到了那个香火缭绕的佛国,修复过程的无数个瞬间,都仿佛化成了一座长而阔的桥梁。
现代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要求脱水后的木质文物,应尽可能地接近文物原有的外观状态,不影响原有木胎的基本外观,并具有可再处理空间。鉴于此,在对传统脱水方法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阿育王塔檀香木的结构特性,我们选取无毒、无刺激性,二醇类聚合物与醛基化合物为起始材料,开展脱水实验。项目组首先选取高分子量的二醇聚合物为主剂,结果发现该主剂在檀香木中的渗透性不佳;脱水后木胎试样尺寸稳定性较差,收缩率为2.8%左右;且木胎表面存在有一定的蜡质感,这种状态不利于下一步木胎的粘接组合。因此,在另一组实验中选择分子量较小的丙烯酸钙溶胶为主剂。小分子化合物在木材组织易扩散、渗透性强;同时烯烃化合物化学性质活泼,聚合后对木材组织有支撑加固作用。新方法使得脱水处理后木胎的收缩率仅为0.05%左右,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定型效果。
阿育王塔的保护修复工艺应用
脱水定型后的木胎仍旧是一堆零散的木构件,如何精确组合还原木塔的原貌,其关键点有二:一是拼接位置准确,二是粘接处理得当。其中拼接位置的确定可参照木塔解体前的照片及测绘图纸,即可达到位置正确要求。而拼接到位后如何选择粘接材料及粘接工艺做好粘接处理,则是复原组合中最为困难的问题。
根据阿育王塔最初的结构分析,可知阿育王塔木胎应为无卯榫结构,通过对木胎构件上残存胶料及钉孔中残留断钉的分析,推测其拼接的手段主要为胶结与钉合。其中钉合采用的是银质铆钉,胶结材料为鱼鳔胶。鱼鳔胶是我国木作中最常用的粘接材料,有“漆粘石鳔粘木”之说。传统的“鳔胶”由黄鱼鳔加工处理后制得,主要成分为生胶质。鳔胶的胶凝浓度较低(0.5%~0.6%),与木材的匹配性较好,胶凝强度高于一般动物胶,对木器的粘合效果尤佳,同榫卯结构配合使用能够使得木作更加牢固、耐用。鳔胶”的这种优良特性使之成为我国传统木作工艺中不可磨灭的经典符号。项目组也曾考虑过用鳔胶粘结,以实现原汁原味的复原效果,但鳔胶胶凝温度较低(15~16℃),胶凝时间较长,工艺也十分繁琐。结合阿育王塔木胎的现状,特别是考虑到鱼鳔胶完全干燥需时颇多,在鳔胶干燥固化前,木构件间需要钉子固定。然而,在已经老化且经脱水处理过的木胎上敲钉子,无异于玻璃板上钉钉子,是绝不可行的。故此次保护修复中粘接材料的选择,应考虑胶粘力、可再处理性、耐老化等性能等同或优于鱼鳔胶的现代合成树脂。
考察现代木工制造业中常用的粘结材料的粘接效能、操作工艺及环保性能等综合指标可看出,环氧树脂、白乳胶优势颇多,应用也最为普遍。然而,白乳胶干燥慢,易发霉,粘结力弱且不耐潮。环氧树脂干燥快,不易发霉,但粘结固化后形成难溶难熔的热固性树脂,难以移除,不满足可再处理的基本要求,这使得上述两种粘结剂均不可用于阿育王塔木胎粘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