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探寻“河洛古国”神秘面纱—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
来源: 澎湃新闻,网络 | 作者:华磊古建 | 发布时间: 2021-12-22 | 2752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二是内壕北部的“大型中心居址”。考古发现,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封闭的半月形区间,内部面积达1.8万平方米。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有两道围墙,两处错位布置的门道,以及加厚围墙的设计,是“目前发现中国时代最早的瓮城雏形”。在居址发掘约1/10的范围内,发现有布局密集的大型房址。其中位置居中面积最大的F12,中心房间夯土中有一完整的朝向南方的麋鹿骨,麋鹿骨附近还有猪骨。在F12的基址主体东南和整个回廊中,埋藏有9件陶器。在中心居住基址东北部室外活动面发现一件牙雕家蚕,造型逼真,形态家化,对于探索中国家蚕驯化和丝绸文明的起源及农桑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是位于内壕中部、中心居址区以南的“大型夯土建筑群”。该建筑群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主体建筑以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有比较明确的三处大型院落,其中一、二号院落布局较为清晰。从残存门道及建筑相对高度来看,初步认为一号院落为高台式建筑,时代为遗址第三期。二号院落共发现门道3处,其中1号门道位于南墙偏东,被门柱分为3道,形成“一门三道”现象。专家认为,这与后来中国古代大型宫殿式建筑一脉相承。其标志性的“一门三道”门道遗迹,凸显出大型建筑基址高度礼仪性和宫殿建筑源头性。一门三道’门道遗迹与二里头一号宫殿建筑、偃师商城三号宫殿与五号宫殿的门道遗迹基本相同,与更晚的一些高等级宫殿也一致,无疑是中国古代礼仪性宫殿建筑的源头。

此外,一号院落南部发现了大型版筑遗迹。通过解剖得知,版筑遗迹被龙山文化早期地层所叠压,初步判断时代为遗址第四期晚段。兽骨坑、器物坑、陶窑等其他重要遗迹,也为遗址的分期分段提供了重要参考。如在判断时代为遗址第五期的坑内,出土了较多陶片、少量完整陶器、石器,以及大量蚌壳、兽牙、鱼骨、动物骨骼等。



印证农桑文明之形

发掘遗址需要严谨科学的精神,有时也需一点运气。发现丝绸之源中的“牙雕家蚕”,即是如此。

这枚野猪獠牙雕刻的蚕雕,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背凸腹凹,头昂尾翘,呈绷紧的“C”形姿态。珍贵在它的形态,首先它很肥硕,不像野蚕那么瘦小,与现在家蚕结构几乎完全一致;其次它不是“S”“L”“Z”形态的走蚕或其他形态,而是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的“C”形姿态。这枚牙雕家蚕还有明显打磨痕迹,目的可能就是使它更透明、泛黄,接近于吐丝时的状态。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赵丰、周扬团队,通过最新的电化学免疫技术,在双槐树W125瓮棺检测到丝蛋白。加上同时出土的部分片状丝绸,并与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类比,专家们最终得出结论:不仅最早的丝绸在中国,最早的家蚕驯化和家蚕丝绸也在中国,实证了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具有全国领先的农桑文明形态,是中华农桑文明文化传统最早的完备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