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二里头的历史意义,大家经常说她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但这种说法不确切。中国考古学近百年的研究探索,使我们知道华夏文明的源头可上溯到更久远的新石器时代,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则是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说到二里头的历史意义,大家经常说她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但这种说法不确切。中国考古学近百年的研究探索,使我们知道华夏文明的源头可上溯到更久远的新石器时代,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则是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先把视野放宽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看看东亚大陆发生了什么事,产生了哪些变化。
距今5500—3800年间,即考古学上的仰韶时代后期至龙山时代,被称为东亚 “大两河流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许多地区,进入了一个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众多相对独立的部族或古国并存且相互竞争。那是一个“满天星斗”的时代,“邦国林立”是最显著的特征。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古国时代”或“邦国时代”,有的则借用欧美学界的话语系统,将其称之为“酋邦时代”。
随着人口增长,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阶层分化和社会复杂化现象,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摩擦冲突都日趋频繁。许多前所未见的文化现象集中出现,聚落形态发生根本变化。如大型中心聚落及以其为中心形成的大遗址群,包括城墙与壕沟、大型夯土台基和殿堂建筑、大型祭坛、大墓等耗工费时的工程,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质量上反映出的巨大差别等,都十分令人瞩目。
这些重大发现在不断修正着人们的认识,随着1970年代末以来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公布,中国在三代王朝文明之前即已出现了城邑或城市,它们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的观点已得到学界普遍认同。这些人类群团在相互交流、碰撞的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交互作用圈,进而奠定了中原王朝文明的基础。我们或可把中原王朝崛起前的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称为“前王朝时代”。
那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后世“中国”的雏形或者说“最早的中国”崛起于世呢?
按古代文献的说法,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是破坏了原始民主制的世袭“家天下” 的开端。一般认为,夏王朝始建于公元前21世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王朝建立的年代定为公元前2070年前后。在考古学上,那时仍属于“龙山时代”,在其后约200多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仍处于邦国林立,战乱频仍的年代,各人类群团不相统属,筑城以自守,外来文化因素明显。显然, “逐鹿中原”的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看不出跨地域的社会整合迹象。至少在所谓的夏王朝前期,考古学上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与此同时,兴盛一时的中原周边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先后走向衰落;到了公元前 1800年前后,中原龙山文化系统的城址和大型中心聚落也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以嵩山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并最终崛起。其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几乎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因素向四周辐射的范围更远大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