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的“传统”担当
来源:
|
作者:pmo05186d
|
发布时间: 2019-07-24
|
236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段时间以来,从古代石像被彩妆毁容,到乐山大佛被修成“小鲜肉”,关于文物修复的负面新闻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尽管有些是讹传,但依然足以触动我们对文物修复相关问题的再度思考。
“修复”一词,顾名思义,是修补残缺、修整错乱使其恢复原样之意,所以,文物修复的对象都是本体受损患病、组合错位或环境变异,和原样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是恶性变化。具体诸如:坍塌、遭掩埋、被污损、荒芜、变形、错置、被临时支撑、构件缺失或被改变、无价值的后代修缮或添加,以及因基建、爆破、钻探、挖掘、污染等行为导致历史环境被破坏等,均属于影响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安全的不良因素。也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并日益扩展,致使很多宝贵历史遗物渐失真容。如果不是像圆明园那样因遭焚毁而承载了另一种具有重大特殊意义的历史信息,绝大多数会与世人的传统认知渐行渐远。也就是说,其原来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会逐渐失去其原真性、完整性,如若任其发展蔓延,文物消逝进程会不断加速,文化传统也面临变异、中断的危险。
当下有种可喜的现象:经济越发达地区,对曾经拥有的历史文化越重视,而那些欠发达地区也想借助现存的历史资源赢得新的发展契机。放眼四望,各地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比比皆是。欣喜之余,审慎甄别修复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精确了对象,才能对症下药,才能科学修复正宗的、原汁原味的“传统”。
文物修复的目的到底何在?
从表面看来,文物修复旨在使其恢复到完整乃至完美状态,有的比如钟表甚至需要恢复原有计时功能。而从更深层次看,文物修复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物质的健康保存传递真实的知识信息、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也就是说,文物修复的目的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的,也是最基本的、能迎合大众预期的,能使观者认识到其原来的形状、材质、色彩、工艺以及环境;第二个层次是知识的,既包括专业的也包括故事性的,能使观者经过相应的渠道或方式从中获得其背后更多的历史、文化、技术、审美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第三个层次则是精神层面的,需要观者的深思与体悟,也就是民族传统文化之所在。
这三个层次紧密关联,是一个由表到里、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的逻辑进程,逻辑起点正在于文物本体及环境的修复治理。所以,只有将文物恢复到真实的、健康的原状,才能使其原有、完整的历史信息得以继续保存并传播,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世代继承。以此论,文物的修复绝非单纯的修残补缺、正形归位、上色做旧、髹漆彩绘等,而是一次知识信息的归拢、历史文化的梳理、民族传统的勃兴,是一场智力与智慧的大考验。
正因如此,经过修复的文物,首先从物质形态上应能够还原到真实的历史状态,力求呈现出其历史演变的轨迹,既要修旧如旧也要做到可识别,如此方能使观者认知正确的知识与传统。这也是文物修复要坚持“不改变原状”原则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