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防汛抗涝,古人有这些“大招”
来源: | 作者:华磊古建 | 发布时间: 2025-09-22 | 210 次浏览 | 分享到:

明正阳桥镇水兽

文物简介:

明正阳桥镇水兽现位于北京正阳门箭楼之南的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镇水兽用花岗岩雕刻而成,俯卧在雁翅石条上,形态浑厚大气,造型逼真;头朝东南,俯向水面一侧,尾向西北,略弯曲,身被鳞甲,局部饰祥云纹;距现状地表深2.5米,长3米,宽1.4米,高48厘米。兽首前倾约12度,前倾造型形成高效导流面,洪水冲击压强模拟测试显示减阻率达17%。镇水兽的发现,有助于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对研究北京城护城河及防御、水利、交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清郑工合龙碑

文物简介:

清郑工合龙碑现藏于黄河博物馆,为清代河道总督、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澄亲笔撰写。它是证明光绪十三年,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东决口、堵复始末的唯一实物,是研究清代黄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参照,被誉为“黄河上的三绝碑”。

1887年,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今花园口乡石桥村)决口南泛,洪水经贾鲁河入淮,导致15州县受灾,灾民约180万人。光绪皇帝派多人督促整修堤防,均未获成功。河东河道总督吴大澄接办后,筹划有方、措施得当,于1888年12月指挥决口合龙。这次堵口首先在黄河上使用水泥、电话、铁制轨道运土车等先进工具和新型材料,工程宏大,史称“郑州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