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数字化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华磊古建 | 发布时间: 2021-10-09 | 1425 次浏览 | 分享到:


  因此,未来要维持非遗文化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就应引导相关企业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有序开发、保护和利用,依托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文创,充分挖掘非遗文化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并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改良优化,实现非遗文化资源的创新传承。


  非遗文化传承系统的数字化构建


  1.深入贯彻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的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为关键的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功能和价值,就要建立大数据思维,接收、认识乃至驾驭大数据,从而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运用价值。


  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资源整理,全面掌握非遗文化的社会反响情况及终端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推断非遗项目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决策者保护非遗文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同时,要形成善于运用大数据捕捉非遗文化信息的思维,尤其是对社会上多元性和动态性的信息数据具有敏锐的信息感受力,克服以往传统信息缺失所造成的文化碎片化弊端,从而提升非遗文化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及深度。同时,也应科学合理对待大数据技术分析结果,防止出现大数据万能论的情况,有效保护非遗文化资源。


  2.优化非遗文化数字支撑,扩大非遗文化的数字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数字信息技术催生了众多数字文化新业态,给予众多非遗文化爱好者全新的体验。而伴随着类似VR或者三维建模仿真技术等数字新技术的推出,虚拟现实交错更换已然成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得改造和提升非遗文化产品、弘扬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影响力成为现实。


  一方面,融合知识图谱、用户图像及自媒体手段等智能技术,将非遗文化虚拟现实化,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促进非遗文化遗产民族民俗类或者表演类产业化,从而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类似VR等增强技术的实景互动功能。积极引导非遗文化传承人深入参与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数字化运作环节,借助智能技术对非遗传承人的价值进行开发,尤其是其技术的动态展示,给予非遗爱好者切身体验,既能弘扬非遗的人文内涵,也可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


  3.建设非遗文化数字平台,拓展非遗文化传承路径。与传统的展示平台相比,数字信息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融合所有相关数据,同时可通过准入门槛和对接标准的提高来筛选掉不良数据或者劣势数据,提高数据整体质量。


  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传承人、企业、学者及公众等各方面资源,共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加快非遗文化数字化进程,破解不同部门、地区、机构及各级机构之间存在的数字壁垒和信息孤岛,将有助于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丰富非遗数据库的功能体系,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文化。